潍坊昌邑:组培育种技术从源头赋能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秋时节,走进中环(山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昌邑基地的大棚,工人们正忙着收获鲜嫩饱满的生姜。作为全国生姜主产区,昌邑生姜种植培养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年产值达50亿元。近年来,昌邑市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从种苗培育到病害防控,全链条注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生姜为无性繁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易积累有害病原菌,导致种苗带菌、产量下降。中环(山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茎尖脱毒培养技术获得脱毒姜试管苗,建立了高效的工厂化扩繁体系。该技术流程包括:在实验室培育脱毒试管苗,经驯化栽植后收获基础种苗(或核心种苗),次年种植得原种,第三年产出生产种,最终用于高产栽培。这一过程无缝衔接实验室与大田种植,从源头强化了生姜的优良性状,对解决生姜传统种植中的品种不纯、抗逆性差、病害多发及连作障碍等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据介绍,组培脱毒姜种的优势很明显:一是耐病,组培姜种健壮耐病,对土传病害的耐受性要明显优于传统姜种;二是优质高效,姜辣素及干物质含量显著提升,生姜品质提高,同样施肥的情况下,其亩产量大约是普通姜种的1.2倍。
记者在脱毒姜种生产现场看到,每个大棚内都配备了高标准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姜种的整个生长培育周期都能够最终靠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施肥,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人工投入,又摆脱了大水漫灌传播病原菌,减少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中环(山东)公司昌邑基地负责人刘美杰介绍:“我们采用基质育苗育种,将姜苗移栽到育苗专用基质袋中,有效阻断了土传病害的传播途径,提高了安全系数。”基地占地100余亩,年生产姜种200余吨,除自用外,还向周边农户推广。脱毒姜种明显地增强了抗逆性,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缓解重茬障碍,使生姜发病率降低,亩均效益提高约20%。目前,基地的脱毒原种已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预订,使昌邑生姜的品种更加多样。
中环(山东)公司的成功源于深度产学研合作。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联合攻关脱毒技术,并在昌邑建设现代化组培实验室和培育基地,该基地引进并培育了全国各类脱毒姜苗,提供脱毒姜苗及穴盘姜苗的销售和技术服务。这种“实验室+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补齐了生姜产业链在优质种源环节的短板。
同时,昌邑市在生姜产业科研创新上成果丰硕。2023年昌邑市农业农村局申报的“生姜连作障碍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荣获“全省优秀农技推广成果竞赛”一等奖。2024年申报的“高效防治生姜根腐病的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及应用项目”同样荣获一等奖。2024年“生姜主要土传病害预警与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探讨研究及应用”成果获山东园艺学会专家评委会一致好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申报的“生姜连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被遴选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以生姜为载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潍坊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促进会科技兴农一等奖1项和山东省优秀农技推广成果竞赛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专业论文8篇,为全市生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昌邑生姜产业的蜕变,是传统农业拥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一片片姜田,承载着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昌邑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黄伟波表示:“我们将在生姜产业‘绿色、生态、安全’的发展基础上,持续开展多种示范创新、观摩交流等活动,把新技术、新品种和高质、高效、低成本的种植模式推广给全国广大姜农,引领生姜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助力昌邑生姜产业高水平发展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一棵葱“长”出35亿全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