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yu乐鱼app在线登录
  • 乐鱼官网下载
  • 乐鱼体育入口

蒸蒸日上的中国气象事业

来源:leyu乐鱼app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5-11-20 18:04:22
产品介绍

  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资源丰富,自然灾害频繁。气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气象事业。国家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各省气象局受国家气象局和各省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气象局领导为主。这是按中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要确定的领导管理体制。在北京(由国家气象中心兼)、上海、武汉、广州、兰州、沈阳和成都已建立或正在建设区域气象中心,担负着区域内各省气象部门的通信枢纽和业务指导任务;在市、县设有气象台站。为各级政府、公众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全面的气象服务。我国在民航、军队以及科研、教育等部门也设有气象科研和气象业务工作,主要承担本部门气象服务和科研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气象事业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蒸蒸日上,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业务、科研、教育、服务和管理体系,气象现代化建设初具规模,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微机在气象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以及预报产品的加工、制作、分发等各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大气探测、气象通信能力和天气预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气象部门65000名职工中有四分之一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有二分之一受过中等气象专业教育。气象工作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好评。

  中国的气象业务体系由大气探测系统、通信系统、资料加工系统、天气预报警报系统和气象服务系统组成。

  1.在大气探测方面,中国已有地面观测站2468个、探空站165个,天气雷达236部,其中有8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波长为10.3厘米的714雷达,实现了雷达图像远距离传输和雷达信号数值化处理,开展了用微机进行多部雷达图像的拼图工作。1983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在卫星气象中心建立了TIROS—N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为了适应中国发射和运行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的需要,于1987年建成了由三个地面接收站和一个资料处理中心组成的气象卫星资料处理系统;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极轨气象卫星(FY—1A);1990年9月3日,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二颗试验性极轨气象卫星(FY一1B),目前运行止常,其资料经过处理,图像清晰,分辨率比较高,既能分析大中尺度天气系统,还能获得植被指数和海洋水色等地球环境参数。我们还能接收美国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GMS一3的高分辨数字化展宽云图,从中反演出大气温、湿廓线.在气象通信方面,中国已初步形成由有线无线相结合的中低速电路组成的基本覆盖全国的气象通讯网。

  早在1979年北京国家气象中心就建立了以计算机控制的双机自动化通信系统,成为WMO划中的自动化枢纽之一。1985年以后,先后在武汉、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区域气象中心建立起以PDP11/44或VAX—750计算机为主机的自动转报系统,形成了由有线电话电路相连接,具有传输情报、图形、图像能力的省以上气象通信网。

  气象部门经费有限,在建设省以下气象通信网上我们从实际出发,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全国各省级气象台至280个地市级气象台和各地市级气象台至2000多个县气象站,初步组成了以vHF、短波单边带为主要手段的省以下气象通信网,连通了全国80%以上的气象台站,改变了过去上下气象台站不能直接“对话”的局面,使基层台站和广大气象用户得到更多的气象信息和服务产品。

  北京国家气象中心作为WM0全球电信系统主干网上的RTH,较好地承担了气象情报交换的职能。北京至奥芬巴赫、东京和香港的气象电路先后于1982、1984和1990年升速为9600BPS;北京与莫斯科、哈巴罗夫斯克、平壤、乌兰巴托、澳门也连有气象专用电路。中国参加全球交换的气象情报,根据历年WMO组织的非实时监测结果,到报率大多达到98%以上。为适应气象通信发展的需要,国家气象中心正在建设DECNETVAX群机通信系统,将于1991年取代日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3.在气候资料方面,国家气象中心于1980年建立了计算机气候资料加工处理系统和缩微存储服务系统,形成了常规气候资料统计整编较完整的信息记录、转换和处理业务流程,建立了各种数据资料和非实时磁带资料库,大幅度提升了各种气象资料的整编、出版时效。始于80年代初的全国自上而下普遍开展的气候分析和评价工作,已逐步深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所有的领域,先后完成了全国农业、海岸带、电子科技类产品、大中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气候区划(气候参数)的分析任务。利用中国数千年浩瀚的文献史料和典籍开展了古气候和历史气候的研究。对现代气候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且建立了ENS0监测组,成功地监测了1986—1987年ELNINO事件的演变。

  4.在天气预报业务方面,中国的天气预报业务是由国家气象中心气象台、区域气象中心气象台到各省(市、区)气象台和地(市)气象台、县气象站上下结合完成的。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对西风带、热带、高原天气、台风、暴雨、寒潮、冰雹的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能较准确及时地预报大范围灾害性天气。计算机(特别是微机)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大范围的应用,初步实现了由计算机处理的天气预报从资料收集--转发一处理--填图--分析预报作业流程。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了通信计算机的安装调试工作;两台大型计算机,CYBER-962已安装调试,CYBER—992的引进有新的进展;另外,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得到有关各方的全力支持,争取早日解决系统所需的巨型计算机。在国家气象中心已建立了T42全球资料同化和半球中期数值预报的准业务系统,以及更高分辨率的有限区域细网格分析预报系统,并向全国发送中期数值预报产品;中央气象台引进了人机对话系统,开发了天气预报图形、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上海、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分别建立了有限区和暴雨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广州区域气象中心的低纬度数值预报模式正在试运行。地方气象台站正在利用数值预报产品,积极开发MOS、PPM、DMO直接模式输出统计解释技术,综合运用动力学、天气学和统计学等各种预报和卫星、雷达等各种探测资料制作天气预报,有效地提高了对各种天气的预报能力和准确率。

  中国的气象科研体系主要由气象部门的气象科学研究院、各区域气象中心的专业研究所、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的大气物理所、兰州高原大气所、地理所以及设有气象专业的高等院校组成。这三支实力丰沛雄厚、装备良好的科研生力军,携手并肩,各有侧重,重点开展气象基础理论、热带气旋、暴雨、强对流天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气象技术装备、农业气象、大气环境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政府对气象科研十分重视,1986年将中期数值预报系统研究和灾害性天气监测、超短时预报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目前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地区及京津冀地区分别建立了4个中尺度试验基地,新研制的自动气象站已在试验基地投入了应用试验。

  中国的气候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果。70年代,编绘和出版了500年旱涝图集,并且利用树木年轮分析研究了近几百年中国气候的脉动,利用各种代用资料重建了近500年甚至近4千年的气候变化及主要的旱涝事件。近年来,气候研究工作得到了加强。1987年2月成立了由十三个部门参加的国家气候委员会,负责气候资源、应用及影响等方面工作规划和活动等重大问题的协调,编制出版了气候蓝皮书,拟定了国家气候计划。1990年2月成立了由国务委员宋健为组长的、由国务院十六个部门领导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组织协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对策的研究和有关活动。研究根据结果得出,中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就气温而言,80年代也在变暖,但其温度还未达到40年代的峰值,并且有一个自40年代以来一直在逐步变冷的地区。估计温室效应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会逐渐加大。但在增暖过程中,不能排除仍可能会有时间尺度为20—30年、变化幅度为0.5—1.0℃的气候波动。对气候模式的研究正在积极开展,已研制出海气耦合的气候模式,目前已积分25年,所得的结果对了解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气候异常的机理十分有帮助。另一方面,与美国合作也正在积极发展区域气候模式。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中国农业、水资源、林业、海平面、冻土、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已引起中国政府和各界的高度重视。

  中国的大气化学研究得到加强。1985年初在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大气化学研究室,开展大气本底监测、大气温室气体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遥感测量、降水化学、区域性大气化学数值模拟等8个项目的研究。北京、浙江、黑龙江三个区域本底站,已投入大气本底监测。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41个酸雨观测站,初步了解了中国酸雨分布特征,即长江以南降水多为酸性,长江以北多为中性和碱性。在中美西太平洋考察和南极长城站的观测中,也开展了降水化学的研究。

  近年来,中尺度天气学的外场试验和理论研究也有很大进展,提高了监测和预报灾害性天气的能力;研制出的很多类型的自动气象站、气候站和数据收集平台(DCP)投入中尺度气象试验基地应用试验和收集高山、海岛、沙漠、高原的气象资料,获得成功;新研制成功的双通道微波辐射计系统、UHF风廓线仪,稳定性很高,灵敏度较高,在监测大气对流层中的风场、水汽和液态水中,效果较好,为中尺度气象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多卜勒雷达也在中尺度天气监测中使用。另一方面,在季风、青藏高原和山地气象学及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中美科学家们密切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部门始终以做好服务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逐步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服务和管理机构、业务队伍和技术方法,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资料和农业气象、应用气候等项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据粗略估算,气象服务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趋利避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发展气象事业投资的15倍以上。

  1.做好公众和领导决策的气象服务。近十年来,气象部门极其重视做好对国计民生影响大的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的天气监测、预报和情报服务,为各级政府领导组织防灾抗灾及时提供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防范措施和建议,同时为政府和经济部门研究发展战略、制订长远规划、组织经济开发和安排生产提供了气象依据,充分的发挥了气象参谋作用。自1983年以来,在中国登陆的台风40余个,基本上没有气象预报失误而造成重大事故。气象部门充分的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向公众提供各种气象信息。各级气象台站较为准确的预报和及时、可靠的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已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

  2.为农业服务向综合性、系列化方向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为农业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点。气象部门十分重视做好农事季节关键性天气的监测预报服务,为夺取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做出贡献,按照中国的农业分布和气候特点,建立了由60多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和700多个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组成的农业气象站网,针对农业的重大问题和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灾害做试验研究,开展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1985年完成的“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战略决策、优化布局、开发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1987年以来,全国和省级主要粮食作物总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业气象产量预报陆续投入业务服务,其中冬小麦卫星遥感综合测产趋势预报正确,估产精度达95%。近几年来,各级气象部门还围绕当地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大力开发和推广气象科技适用技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为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发挥了非消极作用。在24个省开展的人工增雨和消雹试验与作业,程度不同地缓解了旱情,减轻了雹灾,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3.不断拓宽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专业服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气象服务正在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专业化方面发展,努力使气象科学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目前气象部门已与民航、水利、能源、交通、林业、环保、海洋、保险等行业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关系,服务面已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全部大门类,气象服务工作已渗透到一些关键的生产环节中。为满足专业气象服务的需要,气象部门加强了现代化建设,改进技术方法和服务手段,使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用户也从中收到切实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建立了近千个天气预报警报发射台,装配了近四万部接收机和近二千部甚高频电话,与十万余用户签订了气象服务合同,并利用气象科学技术为十余万偏远山区农户脱掉了贫穷帽子,使中国的气象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学习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争取在未来的十年中,使中国的气象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到本世纪末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第二个翻一番的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初步设想,(1)要完成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和灾害性天气监测、超短时预报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增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2)建成气象卫星综合处理和应用业务系统,发射和运行具有可见、红外和水汽通道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改进极轨气象卫星;(3)建成气候监测应用系统,重点研究对流层的大气化学过程及其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影响;(4)在国家气象中心至区域中心之间建立中速电路,为全球同化资料的收集、数值预报产品的分发提供

  十多年来,中美在季风、中尺度气象学、高原与山地气象学、卫星气象与气象卫星、海气相互作用等许多研究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1989年我们为庆祝中美大气科学技术合作十周年出版的“中美大气科学技术合作回顾”一书,充分反映了我们的合作成绩。今后,我们大家都希望合作将进一步深入,无论在业务预报、现场观测、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等各方面都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迎来中美大气合作的美好明天和气象事业的新发展。

leyu乐鱼app在线登录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leyu乐鱼app在线登录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鲁ICP备17045983号-1

鲁公网安备 37078302000456号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