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更多新闻
GFRAL-Fc融合蛋白通过靶向GDF15重编程肿瘤免疫并增强PD-1疗效的肝癌治疗新策略
在肝细胞癌治疗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虽然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但在晚期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仍局限在15%-20%,且常伴随肿瘤进展问题。这一治疗瓶颈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抑制状态紧密关联,特别是调节性T细胞(Treg)的异常活化以及癌性恶病质的进行性发展,都成为制约疗效的重要的条件。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作为一种双重功能细胞因子,在肿瘤进展和免疫抑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GDF15不仅能通过GFRAL-RET信号通路诱发恶病质,还能通过CD48受体介导免疫抑制效应,包括抑制CD8+ T细胞浸润、促进Treg细胞分化以及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这种多效性使得GDF15成为肝癌治疗的理想靶点。在
基于ctDNA的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在新诊断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一项单中心队列研究
在淋巴瘤治疗领域,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始终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这种起源于成熟T淋巴细胞的高度异质性肿瘤,虽然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却以其侵袭性强、复发率高著称。当前标准的一线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治疗后,近半数患者难以获得长期缓解,五年生存率徘徊在30%左右。更令人困惑的是,即使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的患者,仍有相当比例会在短期内复发,这提示传统评估方法可能没办法捕捉到潜藏的“分子残灶”。这种临床困境背后隐藏着三个关键科学问题:首先,是否存
NSCLC来源小细胞外囊泡在3D支气管模型中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EGFR抑制驱动巨噬细胞M2极化的新发现
在肺癌这个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领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病例的80%,其五年生存率仅为4%-17%。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传统放化疗效果有限,而新兴的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又存在个体差异大、毒性反应强且费用高昂等问题。究其根本,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免疫抑制状态是制约治疗效果的重要的条件。近年来,小细胞外囊泡(sEVs)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肿瘤免疫调控中展现出及其重要的作用,但NSCLC来源EVs对气道免疫微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为攻克这一难题,Magdalena Dlugolecka等研究团队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在全球范围内,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率超过90%,这种都会存在的γ疱疹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和胃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紧密关联。根据EBNA2基因序列的差异,EBV被分为1型(T1)和2型(T2)两种主要亚型。尽管T1 EBV在全球广泛分布,但T2 EBV在特定地区如南部非洲呈现地方性流行,感染率约为25%。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T2 EBV的感染范围可能比以往认知的更广,例如在英国大学生中约有20%的血清阳性率,而在西班牙多发性硬化患者中,T1和T2 EBV共感染比例高达90%。EBV亚型在感染特性上存在非常明显差异。与T1 EBV相比,T2 EBV
基于数字PCR的SARS-CoV-2抗原与核酸检验测试通用国家标准建立与验证
在新冠疫情中,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Ag-RDTs)因其快速、低成本的优势成为核酸扩增检测(NAATs)的重要补充。然而一个关键难题始终困扰着检验测试领域:抗原检测缺乏像核酸拷贝数那样的标准化定量单位,导致不同试剂盒的灵敏度难以直接比较,更无法与金标准NAATs进行精准对标。这种单位不统一的状况就像用不同尺子测量物体,使得监管审批和临床应用都缺乏科学依据。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李曼玉等研究人员在《Virology Journal》发表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数字PCR(dPCR)的SARS-CoV-2抗原和核酸双检测通用国家标准。该研究首先通过临床样本验证了抗原检测阳性与较高核酸载量的相关性,为
藏缅语族(Tibeto-Burman, TB)人群的基因组资源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长期不足,限制了对其演化历史与健康相关遗传背景的解析。为此,研究人员对95名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包括来自青藏高原东缘九寨沟的白马藏族、安多藏族,以及四川绵阳的羌族样本,并结合1722个现代与古代东亚人群基因组进行联合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藏族与羌族群体形成三条独立的遗传梯度,这一模式经ADMIXTURE和fineSTRUCTURE分析进一步验证,凸显了羌群复杂的群体历史与独特遗传结构。基于f3/f4统计的共享遗传漂变分析表明,羌族与汉族存在非常明显基因流,提示地理邻近的汉族群体可能驱动了基因组亲和性。藏缅语
肠道菌群介导的代谢重编程在炎症性肠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探索
在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领域,一个引人深思的临床现象逐渐引起学者关注:患有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人群,尽管往往伴随营养不良、体重偏低等代谢特征,却比普通人群具有更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病风险。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提示我们,在传统代谢因素之外,有几率存在着更复杂的致病机制。尤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当IBD与NAFLD共存时(简称COMO),患者表现出更早的NAFLD发病年龄,却伴随更少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典型代谢紊乱特征。这一临床谜题激发了研究人员的探索欲望——究竟是什么
ACSS1在乳腺发育与泌乳中的核心作用: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的关键调控机制与功能验证
背景哺乳期乳腺腺体在子代营养供给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发育过程受遗传和外因多重调控。当前针对泌乳相关疾病(如产后泌乳不足和乳腺炎)的临床治疗多局限于症状缓解,缺乏对潜在生物学机制的深入探索。乳腺腺体在妊娠和泌乳阶段经历显著的发育变化,但分子调控网络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揭示乳腺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基因和通路。方法研究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技术,对微阵列数据(NCBI登录号:GDS1805;GSE12247)进行挖掘。数据来源包括FVB小鼠妊娠12天(P12)、P17以及泌乳第1天(L1)、L2和L9的乳腺组
引言温度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的关键环境因子。冬季低温直接威胁昆虫生存,部分昆虫通过迁移或潜入深层土壤等行为策略规避低温伤害,另一些则通过调节生理生化物质(如甘油、海藻糖等)提升耐寒性。红头辉斑蛾作为危害秋枫树的重要害虫,其老熟幼虫常在落叶、砖缝及树皮等处结茧越冬。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虫的分布范围呈现北扩趋势,明确其越冬分子机制对种群发生动态预测及防控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材料与方法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学校园内采集红头辉斑蛾越冬代老熟幼虫,按节气划分五个越冬阶段(A:霜降,B:小雪,C:小寒,D:雨水,E:惊蛰),每个阶段取15头幼虫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Tr
背景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PPI)构成高度有序的分子网络,在信号转导、代谢调控等生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传统实验方法如酵母双杂交(Y2H)和亲和纯化质谱(AP-MS)成本高昂,而现有计算方式多将蛋白质视为静态实体,忽略了其在细胞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如构象变化和结合亲和力差异),且缺乏全面的蛋白质数据支持。方法创新DCMF-PPI框架包含三个核心模块:1.PortT5-GAT模块:利用蛋白质语言模型PortT5提取残基级特征,结合图注意力网络(GAT)捕捉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上下文感知结构变化。通过弹性网络模型(ENM)生成多个时间点的动态邻接矩阵,模拟蛋白质在不同运动模
靶向SIRT5-DUSP1轴的新型川芎嗪纳米递送系统通过线粒体修复对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机制研究
当癌症患者接受高效化疗药物阿霉素(DOX)治疗时,常常面临一个严峻的困境:虽然药物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会引发剂量依赖性的心脏毒性(DIC),导致近三分之一癌症幸存者最终死于慢性心力衰竭。这种心脏损伤主要体现为心律失常、心室功能受损和射血分数降低,严重限制了DOX的临床应用。传统中药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嗪(LIG)虽具有明确的心肌保护作用,却因水溶性差、降解快和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难以临床应用。面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纳米技术与天然药物相结合,开发出新型LIG纳米递送系统(LIG-Na),并深入探索其对抗DIC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首先通过薄膜分散法成功制备了LIG纳米颗粒。透射电镜显示这
随着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挑战日益加剧,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作为一种营养丰富且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作物,其全球种植培养面积持续扩大。然而,藜麦种子在贮藏过程中易出现活力下降的问题,特别是短期贮藏条件下的生理响应机制尚不明确。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种子老化,导致发芽率降低、幼苗活力减弱,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和种质资源保存效率。以往研究多关注温度对种子贮藏的影响,而相对湿度(RH)与贮藏时间交互作用对藜麦氧化应激系统的调控机制仍缺乏系统解析。为阐明这一问题,Muhammad Hamzeh等研究人员在《BMC Plant Biology》发表了题为“Differential hum
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人口的主粮,其产量和品质必然的联系到粮食安全。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耕地资源减少,提高水稻单产和改善外观品质已成为育种工作的核心目标。水稻粒形——包括粒长、粒宽和长宽比——不仅是决定产量的主要的因素,还直接影响稻米的商品价值和消费的人偏好。然而,粒形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其遗传调控网络尚未完全解析。尽管目前已克隆出GS3、GW5、GL7等主要粒形基因,但自然群体中仍存在大量未被挖掘的微效基因,限制了对粒形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和育种应用。为系统解析水稻粒形的遗传基础,Wang等人在《BMC Plant Biology》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以265份具有广泛遗传多样性的水稻自然
棉花GhPLATZ01与GhPLATZ15转录因子异源表达增强番茄抗旱性的机制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加剧,干旱已成为限制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非生物胁迫因素。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应激响应机制,其中转录因子作为调控网络的核心节点,在逆境信号转导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PLATZ(Plant AT-rich sequence and zinc-binding)蛋白家族是一类植物特有的锌指转录因子,能够特异性识别AT-rich序列,但其在作物抗逆性调控中的功能尚待深入挖掘。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基因组中PLATZ家族成员数量显著多于其他双子叶植物,暗示该家族在棉花逆境适应中可能具有独特功能。为探究GhPLATZ基因在抗旱中的作用,研究人员选取与拟南芥AtPLATZ11(AT4
在农业生产中,杂草与作物的竞争关系一直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的条件。尤其对于藏红花(Crocus sativus L.)这类高价值经济作物,杂草不仅争夺养分和水分,还会在采收期增加人力成本,甚至影响 saffron 品质。当前,化学除草剂虽然效果非常明显,但经常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农药残留和杂草抗性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开发高效、低毒、可降解的天然除草剂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植物源天然产物——特别是药用植物精油(Essential Oils, EOs)——因其广谱生物活性、环境兼容性和低哺乳动物毒性受到关注。精油中所含的萜烯类、酚类等次生代谢物可通过干
全球范围内约14-17%的耕地受到有毒金属污染,其中镉(Cd)因其易通过食物链累积的特性尤为引人关注。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人口的主粮,对镉具有特殊的富集能力,市场调研显示中国有近10%的商品稻米存在镉超标风险。传统修复技术如客土法成本高昂,而低积累水稻品种仅适用于中度污染农田,高生物量超富集植物则因缺乏配套农艺机械难以推广。在这一背景下,兼具高生物量与特殊镉响应特性的巨型水稻(Giant rice)为破解困局提供了新思路。为系统评估巨型水稻的修复潜力,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土柱模拟(PVC柱分层填充污染/未污染土壤)与蒸渗仪实验(1 m³规模田间模拟),对比了巨型水稻与常规水稻(Simiao)在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风险:基于NHANES大数据的关联分析与预测价值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已成为影响心血管健康的主要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CHD)的发病紧密关联。据统计,2019年全球30-79岁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达到12.8亿,患病率较1990年翻倍。高血压通过持续血流剪切力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浸润和内皮下氧化,从而启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与此同时,高血压状态激活炎症通路,加速泡沫细胞形成和斑块进展,与脂质代谢异常形成“损伤-沉积”恶性循环,明显地增加CHD风险。然而,传统血脂指标如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在临床评估中存在局限——部分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正常,而
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其病理特征包括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脂质斑块形成与破裂、血栓形成及动脉狭窄闭塞。严重的AS可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等不良后果。当前临床主要依赖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但仍存在残留风险(如持续低度炎症)和长期用药不良反应(如新发糖尿病、肝功能障碍)等挑战。因此,寻找可靠有效的药物至关重要。大黄作为一种中药,近年来研究证实其具有广泛的抗炎、抗癌、调节消化及心血管保护等药理活性。本文聚焦于大黄主要活性成分在治疗AS中的不同药理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现代
化橘红通过调控RAGE介导的脂质代谢与铁稳态改善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长期戒酒仍是目前最有效的干预手段,但临床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传统中药化橘红(Exocarpium Citri Grandis, ECG)在长期应用中显示出降脂和解酒功效,但其治疗ALD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ECG的抗酒精性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人员首先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HPLC-HRMS)鉴定ECG水提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柚皮苷、芹菜素、野漆树苷和新橙皮苷等黄酮类化合物),并利用斑马鱼、小鼠模型及AML-12肝细胞、RAW26
细胞因子诱导记忆样NK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功能缺陷与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在免疫系统的精密调控网络中,自然杀伤(NK)细胞如同常备警戒部队,能快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然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这支精锐部队却常常出现兵力不足和战斗力下降的情况。患者不仅面临自身免疫攻击的困扰,还更容易遭受感染和肿瘤的威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免疫奥秘?以往研究表明,白介素-15(IL-15)在SLE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这种细胞因子本是NK细胞的生长因子,但长期过量的刺激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更令人好奇的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胞因子诱导记忆样(CIML)NK细胞具有免疫记忆特性,经特定细胞因子组合(IL-12+IL-15+IL-1